漫游天台山

◇宋宪章

发布时间:2023-04-26 08:18:45来源:

陈翥 摄

 

济公与饺饼筒

 

正是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时,笔者与家人一行十二人,来天台作三日之游。我们先后观瞻了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、天台宗发源地国清寺,又去了中方广寺,登楼凭栏,品尝天台名茶华顶云雾茶、观赏天下独绝奇观石梁飞瀑……。临走之时,陪同游览的天台朋友,说要为我们饯别,请我们品尝天台美食饺饼筒。

这一美食,以前在杭州时,听所未听,闻所未闻,我问天台朋友:“这是何种美食?怎样制作?”

天台朋友莞尔一笑说,百闻不如一见,请诸位到舍下厨房去看我现做。只见朋友在一个特制的平锅“鏊”上,涂上薄薄一层油,然后将调成糊状的面浆,用手在热锅上抹成一张张圆形的面饼取下,之后,分别裹上煮熟、调好味的肉片、猪肝、蛋皮、鱼肉(去刺),还分别按顺序放上熟黄花菜(金针)、木耳、粉丝、笋丝等,卷成筒状,再用中小火,以油烤至两面焦黄。等到可以吃了,色泽金黄,外脆内鲜,只闻香气阵阵,让人垂涎三尺。朋友顺手递给我们每人一条饺饼筒。

我将手中的饺饼筒送入口中,轻轻一咬,只觉味道香美,爽口之至,便边吃边问:“此等天台美食,不知有何典故?”

朋友莞尔一笑,说:天台山是天下名山,“天台之奇”素与“黄山之秀”“泰山之雄”并称,列入我国历史文化名山。饺饼筒的问世,民间传说与南宋天台高僧道济(人称济公活佛)有直接关系。

据天台史料记载,当年济公活佛在国清寺斋堂当烧火和尚时,见寺院的香积厨中,经常有香客吃剩的许多菜肴留在桌上,感到太浪费食物了,有违佛经中菩萨爱惜世间万物的教导。济公便动了脑筋,巧用面糊做成薄饼,卷入各种剩菜食用,就这样无意之中,发明了天台这种独特的小吃。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,久而久之,便成为了天台美食——饺饼筒。

天台朋友告知,饺饼筒可以当主食、点心,也可以作为下酒“菜”,还适宜和粥一起食用。

天台出了这种独特的小吃,便一举成名,成为天台代表性美食,四海游客来天台游览,品尝当地美食,都少不了吃饺饼筒。

杭城的知味观,素有“面食之都”“小吃之城”的美称,各种面点小吃琳琅满目,但中外游客至该店寻觅美食,至今还未能吃到此类外脆内鲜、荤素兼备的小吃,有点不足与遗憾,笔者建议店家应引进天台此一历史名食,以充实小吃供应!

 

独笔鹅字碑

 

雄奇峻秀的天台山麓下有千年古刹国清寺,寺内有块一人多高的“独笔鹅”字碑,相传为王羲之书写。它镶嵌在古寺右轴线观音殿的入口处墙上,游人见之,无不为这笔锋清逸、气势磅礴的行草书法深为赞叹。国内传世的王羲之“鹅”字,并不少见,但与古刹国清寺的“独笔鹅”相比,却要逊色得多!

东晋时,书圣王羲之曾慕名游览“碧玉连环八面山”的浙东名山天台,为云雾弥漫、天风浩荡、山上雄奇的风光所吸引,便在天台山主峰华顶筑舍隐居。在山顶书写了著名的《黄庭经》,还留下了书法绝品“独笔鹅”字碑。当时,这块巨碑,就竖立在华顶峰王羲之房舍旁的墨池边。历经千年风霜雨雪,到清代时,王羲之在华顶峰的所有遗迹,只剩下洗笔刷砚的一处墨池。“独笔鹅”字碑,亦倒在墨池之旁,被岁月腐蚀了碑上“鹅”字的半壁,字迹亦剥落难辨。

有一位名叫曹抡选的清代书法家,慕名游华顶峰,在王羲之故居遗址旁的墨池边,发现了此一书法瑰宝,便立即雇了山民,抬到山下的国清古寺保存。但这“独笔鹅”字碑,已只剩半壁字迹。曹抢选虽然是书法家,但要去补全书圣写的“独笔鹅”字碑,谈何容易?但他立下了雄心壮志,一定要为后代子孙留下书圣完整的“独笔鹅”。自此,他立下雄心壮志,闭门谢客,独运神思,日夜苦练王氏书法。

天长日久,朋友们造访这位长期闭门自守的书法家,见他面容憔悴、神态疲惫,但他所仿写的“独笔鹅”字,无一处不似王義之亲笔的神采与风格,都惊讶万分,叹为观止。

这一天,曹抡选凝七窍之神思,弃杂念于世外,提起特制的如椽巨笔,按照王羲之“独笔鹅”字碑的笔法思路,以千钧之力一笔补全。

自此,王羲之留在天台山的独具神韵的“独笔鹅”字碑,就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神采,并重新现身于千年古刹国清寺观音殿进口处的墙壁上,成为国清寺的一方瑰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