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三松竹雕与和合二仙

◇徐永恩

发布时间:2023-04-26 08:18:08来源:

陈翥 摄

 

明代中期以前留存的寒山、拾得的工艺造像并不多见,但仅从明弘治青花寒山拾得碗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末朱三松的竹雕寒山拾得、镇江市博物馆藏明代缂丝群仙寿字堂幅、瑞典歌德堡号沉船藏品中的明三彩寒山拾得瓷塑等来看,和合二仙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,并融入民间艺术生活之中。

明代隆庆、万历年间,上海嘉定出现了著名的“三朱”竹雕艺术世家。“三朱”即其祖朱鹤(号松邻)、父朱缨(号小松)、朱稚征(号三松)祖孙三代竹雕艺术世家,或称“嘉定三朱”,或名“竹三松”。陆扶照《南村随笔》曾有记载:“疁城(嘉定)竹刻,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,继有其子小松缨,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。”

朱小松、朱三松对天台山文化情有独钟,分别留下了不朽的以天台为题材的名作。明朝竹刻名家朱稚征,生卒年不详,约活动于明万历年间。朱三松,朱松邻之孙,出身竹刻世家。生卒年不详,约活动于明天启、崇祯年间。

朱三松“和合二仙”同舟共济竹雕作品,以竹根为材,高5.2厘米。雕刻寒山、拾得同坐于一叶莲瓣舟上欣然共济,寒山高高坐于舟头,足踩舟沿,双手紧握扫帚代浆划水;拾得坐于舟尾只露出上半身,双手托持一把破蕉扇。两人身披袈裟,神情天真憨稚,笑容可掬。人物头顶之发痕,则借竹材断面簇聚之丝纹,点点来状写,巧夺天工。莲舟外侧刻“三松”二字款。此艺术珍品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
1964年4月,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明代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的墓中,出土了一件竹刻香熏。上有阴文“朱缨”和阴刻方印篆文“小松”款识。香熏刻有一幅栩栩如生的《刘阮天台弈棋图》。用平刻、浮雕、透雕和留青等多种手法,描绘刘晨、阮肇入天台与仙女对弈的情景:女的举棋欲下,男的注目沉思,另一男子在一旁观局,另一女子则手执芭蕉扇,似在呼唤鹤鹿同来助兴,给人以清幽飘逸之感。这件艺术珍品今藏上海博物馆。

朱三松除了擅长于运用高浮雕、浅浮雕、深刻、镂雕等技艺外,还善于以圆雕法雕刻“和合二仙”。他不仅体现出“和合二仙”同舟共济的主题思想,而且还突出了“和合二仙”和睦相处的和谐精神。

竹根圆雕二僧,乘于莲瓣舟上。一僧坐船头,手捧蒲扇,一僧踞船尾,以帚为桨。二僧满面笑容,憨态可掬。莲舟外侧刻“三松”二字款。依人物之装束、神态,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、拾得二人。据《宋高僧传》所载,二僧状若颠狂。寒山常“布襦零落”“以桦皮为冠,曳大木屐”。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寒山拾得神迹的轶闻。在民间造型艺术中,寒山常手捧一盒,拾得持一荷,以谐“和”“合”二字音,寓同心和睦之意。清雍正年间,朝廷赐封寒山为“和圣”,拾得为“合圣”,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。

朱三松另一件“和合二仙”竹雕笔筒,直径9.1厘米,高15.2厘米。笔筒中寒山、拾得两人,蓬发露面,勾肩搭背;一人手持扫帚,一人手握蒲扇;长衫赤脚,悠闲洒脱。人物造型,生动逼真,活灵活现。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,是典型的高浮雕兼圆雕的处理手法,而且局部还进行了镂空透光处理。在光线的照射下,轮廓分明清晰;人物头部等部位,体积感很强,虚实空间互补,使作品平添了和谐的情趣。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四川省博物馆。

从明代“三朱”竹雕艺术世家所雕的“和合二仙”艺术作品来看,至少在明中后期,“和合二仙”就已“进入寻常百姓家”,并融入民间艺术生活之中。又因寒山拾得的“和合传说”在唐、宋、元、明广为流传,清雍正十一年,雍正帝出于巩固政权,“和合”满汉文明的需要,他在编辑《御选语录》中,收录了寒山子诗127首,并亲自作序,御封寒山、拾得为“和合二圣”。清代汪汲《事物原会》载:“和合神,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