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台题字岩之谜

闲云

发布时间:2024-01-03 10:58:12来源:天台报

题字岩正面

 

“积翠千层一径开,遥盘山腹到琼台。”是唐代诗人方干《琼台》诗中的二句,从诗句中,我们能感受到琼台的奇峰危崖,到达琼台的不容易。通往琼台仙人座的路非常窄狭,两面又是绝壁,琼台冈横卧如骆驼,在驼峰之处,有一块岩石,矗立于路前,十分显眼,每位登上琼台的人都会遇到它。

走近观察,岩石上刻着许多文字,题刻于不同朝代,这块岩石就被称为“题字岩”。上面的文字,有的就直接刻在旧刻之上,有的是凿去旧刻,再刻上新的内容。加上年代久远,这些题刻重迭又斑驳。题字岩上到底刻了哪些文字?又是谁题刻的?这的确是一个谜,所以使人有解开它的冲动。

题字岩下方是一块大的岩石,之上另有一块小岩石,大小两块岩石正面和左侧面都刻有文字。下方大岩石的正面,斑驳的文字间,有“台岳奇观”四字,字为双钩、直刻,字径十九厘米,落款处为“雍正玖年钱塘王之坦题”。“台岳奇观”赞美的是天台山的琼台,以“台岳”指天台山,在晋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中就有应用,“嗟台岳之所奇挺,寔神明之所扶持。”这四字也有人认为是“台岩奇观”,“台岩”从词义上就很难解释得通,从现存的摩崖来看,“岳”应是繁体的“嶽”字。这位叫王之坦的杭州人真是一位附庸风雅之士,清雍正九年,公元1731年,他竟然在旧刻上直接刻上了“台岳奇观”四字,旧刻是唐代的摩崖,距当时已有近千年的时间。这四个字破坏了原有的摩崖,使得原已有所风化的字,更加难以辨认了。

这方唐朝的摩崖似乎与一个人有关,他就是柳泌。柳泌曾任台州刺史,他不但善诗,还通晓道教。他谋得刺史一职,是因为他有寻得仙丹的方法。方士柳泌来到天台山,为唐宪宗寻找仙丹妙药。“台岳奇观”左边还隐约可见“惣仙”二字,惣仙指的就是柳泌。这方摩崖民国《台州府志》有记载,“琼台元和十四年摩崖,右刻高三尺,广二尺长,六行,每行字数剥落不可计,字径二寸五分,正书,左读。在天台桐柏山琼台后冈。文曰:‘唐元和十四年,岁在己亥九月,中书甲子之期’其后略空,复有文二行,剥落不可读。可辨者依左读,右行‘土清紫房金阙囗’,左行‘道囗王闼囗囗’。”

根据民国《台州府志》记载,结合现存摩崖,我们可以推测,这是唐朝的七言诗,那么谁是这首诗的作者,这是一个谜。此方摩崖从左到右阅读,这不符合唐朝人的阅读习惯,为何如此题刻,这也是一个谜。二行诗句内容为“玉清紫房金阙上,京仙王道君玉闼。”后有“泌建”等字。之后为时间,共四行,“唐元和十四年,岁在己亥九月,中书甲子之期”,这与民国《台州府志》中的记载相同。唐元和十四年,公元819年,为柳泌任台州刺史时间。柳泌共有二首诗留世,一首是《玉清行》,这首诗刻于桐柏瀑布的流水岩,字因漶漫,现已不可读。这方摩崖所留的二行诗,与《玉清行》诗句不符合,可见这方摩崖并不是柳泌的《玉清行》。另外一首是《琼台》,摩崖内容与《琼台》诗句也不相符合,而且《琼台》的摩崖现存于琼台仙人座后面。由此猜测,此摩崖极有可能为柳泌另一首湮没失传的诗,真正的谜底不得而知。

大岩石左侧面,可见一方摩崖,内容为“秀甲台山”四字,字为双钩、平列,高三十厘米,宽九十厘米。前款为“雍正二年季春之吉”,后款为“经历韩世德书”。也有人认为“秀甲台山”为明朝王思任所题,因为在《游天台山记》中,他评价琼台双阙为台山第一,称琼台为秀甲台山也是十分贴切的。从现存的落款来看,应是韩世德所书。“经历”是韩世德的官职,在清朝为正八品官员,主管出纳文书事。

仔细观察,这方摩崖是凿去旧刻,再刻上“秀甲台山”四字,韩世德当年凿去的旧刻是什么内容,这又是一个谜。民国《台州府志》在“琼台元和十四年摩崖”条目,有如下记载:“此处摩崖尚多。雍正间,有府属俗吏韩世德凿去旧刻,摹‘秀甲台山’四大字于上,字隙犹隐隐可见‘洞门’字,深可惋惜。”因为有这样一段记载,民国时期,陈甲林先生的《天台山游览志》一书中认为,韩世德凿去的旧刻为柳泌的《琼台》诗,因为诗句中有“洞门”二字。但柳泌的《琼台》诗摩崖现还存于琼台仙人座后背的山岩上,而且“秀甲台山”与“唐元和十四年”分别刻在岩石的两个面上。韩世德当年凿去的内容,我们已无法确定,这是一个解不开的谜。

接下来,让我们看看上方那块小岩石上的摩崖内容,这块小岩石正面和左侧面,各有一方题名摩崖,均为南宋时期。古代文人风雅,在游访时,会在岩石或壁柱上题记姓名,以记载游览之事,类似于现代人的“到此一游”,天台山就留有许多题名摩崖,以宋明两朝为多。在上方小岩石的正面,右边有直刻“玉闼”二字,字没有落款,也不知何人题于何时,这又是一个谜。玉闼意为华美的门,多指帝王或仙人的居所。在此指的是琼台对面二座对立的山峰,人称“双阙”。双阙充满仙气,的确是仙人居住的地方。

在“玉闼”左边有一方南宋的题名摩崖,共四行。此摩崖许多字因风化而模糊,可辨认的内容为:“囗仲举来观琼台,子牧侍,蔡瞻明、曹囗和同至苏籀囗。”这是五位文人同游琼台所留下的题名。其中蔡瞻明、苏籀是能确定的二位文人,他们都生活在南宋。蔡瞻明,名向,字瞻明。东平(今属山东)人,绍兴初,提举本路常平,寓居临海,自号净空居士,有《浍水集》藏于家。苏籀,字仲滋,四川眉山人,苏辙之孙,苏迟之子,出身书香门第。文人出游,面对琼台的美景,我想不只是留下题名,或许他们也留下了诗句,只是没有流传下来而已。倒是这方摩崖记载了他们的游览一事,其余的细节都消失在时光深处。

上方这块小岩石的左侧也是一方宋朝的题名摩崖,字迹也有些模糊,为吴锡等题名摩崖。借助民国《台州府志》的记载,我们能还原这方摩崖的风貌,“刺史吴锡琼台摩崖,右摩崖高二尺,广与高等。正书,五行,行五字,字径四寸。曰:‘刺史吴锡贡道、邑丞张常先元翼,绍兴己未上巳后一日同游。’在桐柏山琼台后冈。案二人旧府县志《职官》俱未载,己未是绍兴九年。”这是南宋绍兴九年,公元1139年,两位官员同游琼台留下的题名摩崖,刺史和邑丞分别是他们的官职,在旧府县志《职官》未见记载,那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台州府的刺史和天台县的邑丞。那么,究竟是何地的官员,也无法确定。

题字岩上的摩崖从唐至宋,再到清,近千年的时间,那么多文人墨客,将他们对琼台的赞美之词刻于这块岩石上。琼台冈上,时不时就会响起叮当的打石声,这是刻字声,还是凿字声,人们都无法辨得清。他们自己都不知道,这些题字会留下许多谜,让后人都难以解开。

 

蔡瞻明、苏籀等题名的摩崖 南宋

 

天台山大瀑布  陈翥 摄

 

(文中“囗”表示摩崖石刻上缺少的字)